我们常常将大地和乡村作为一个展开的基底,然后在其之上进行拓展延伸。乡村建设不是一件易事,乡村振兴更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景观设计师的介入是以“生态”为基点,但通常思维逻辑背后反映到现实思考行为是:如何能够持续性吸引游客?如何能够留下回归人才?如何能够改善村民生活、提高经济活力?如何能守护乡土的生态资源优势?这时,生态优势变成了一种手段,优先服务于游人,吸引外来者,着眼经济增收。
以德阳高槐村乡村振兴为例:
高槐村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2014年还是一个贫困村,在第一次乡村振兴时引入咖啡产业带动经济增收,成为远近闻名的咖啡村。而后,因为产业同质化严重、业态形式单一等原因,高槐村陷入了发展困境,开始逐渐走向没落。
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它并非常规意义上的乡村振兴项目,二次振兴意味着更大的阻力:首先,当地不再愿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和精力付出;其次,村民的信任感难建立;再者,原生环境已被部分开发,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最后,回归的“新农人”产生对乡村期待的落空,“留心”不定,高槐村再次面临人才流失的危机。
高槐村二次振兴任务,是从乡土构成对象中的驻留时间长短出发——夯实自然生态基础,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稳定新农人扎根驻留,共鸣游人乡土归属,回归初心,以“生态——村民——新农人——游人”为序对高槐村进行振兴设计。
从这个案例里面可以得知一个优秀的乡村改造方案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
梳理汇水路径,利用重力做功,通过沟、塘、泊等自然方式分洪治涝、蓄集、净化水系,结合竖向设计搭建多级台地,形成“水泊沟回”生态景观水系。同时,规划污水处理系统,解决后期多业态的排污处理需求。
研究分析本土植物,选出用于景观打造的植物品种,建立试验田对其进行交叉搭配种植试验,通过一段时间的自然生长与竞争,筛选出具有优势的原生植物品种,形成科学的理论数据。合理利用当地优势品种,以保证长期的景观效果,同时降低后期维护成本。
建造村落集会广场,满足村民集会议事、开展文娱活动等需求;修复年久濒危的过河吊桥,缩短两岸距离,重拾旧时村落回忆;增设休闲亭、对荒弃构筑物进行生态简修再利用、增设农作物市集交易点等系列设计,皆落点服务于为村民生产生活。
考虑到村里儿童的成长需求,进行多点位多元化穿插色彩设计,增添缤纷童年乐趣。
尽可能保留村落里原石、原木,保持村民正常生活状态,在重要节点上强化生态指引,草、木、河、田、桥、石、鱼、虫皆生活,放大乡村景观的氛围感,强化人们内心的乡土情怀。在设计建造中,也多取材当地,在保持生态朴风、降低成本的同时,提供多个基础岗增加村民就业,实现共建。
丰富的活动推进乡村经济发展,强化了乡土特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服务着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坚持平衡着业态场地需求与公共空间营造,一切以乡土扎根为目标,增强村落里人、物、景的归属。
本心的坚持,让大家更能聚力专注于乡村建设,紧扣“乡土”核心,这也是乡村旅游的关键点。如此做为,反而更打动、吸引游人,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实现经济增收。